浙江残疾人事业开出花:从淋雨到撑伞从小家到大家
来源:乐鱼网 发布时间:2025-08-25 16:56:55
央广网金华7月12日消息(记者 尚天宇)残疾人就业帮扶案例先后获评第四届、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“帮扶残疾人就业增收”典型经验,中国残联发文推广浙江助残共富首批10项典型经验……“十四五”期间,浙江逐渐完备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,硕果累累。
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全省缩小“三大差距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大局中,浙江如何持续深化助残共富先行实践,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?连日来,记者在浙江多地进行了走访。
在中国五金之都——金华永康,处处充满着创业的气息,对于退役运动员姚鑫进来说,同样如此。
姚鑫进是永康本地人,自幼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,但他凭着不服输的劲头,一直参加残疾人举重比赛,经过刻苦训练,多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摘金夺银。退役后,姚鑫进切换赛道,进入电子商务行业,店铺年销售额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增加到上千万元。
“店铺的商品主要是比赛的运动设备、运动服装、残疾人辅具等等,这里地理位置很好,永康有很多生产辅具的厂家,对我们店铺的发展很有帮助。”走进姚鑫进的浙江壮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,一排排的辅具器械干净整洁,向记者介绍起这些设备,姚鑫进滔滔不绝。
“因为我们本身也是残疾人,在给残疾朋友服务的时候就明白他们需要什么,考虑得也会更加周全。”在服务过程中,姚鑫进一直感同身受。“我始终会记得自己淋过雨,一路走过来很不容易,所以想要利用自己的资源,帮助更多的人,一起走出去。”
这几年来,姚鑫进积极组建助残助农的社会公益组织,开展各类助残服务。“残疾农户在水果的销售上面有困难,我们就利用自己的社群,在群里用接龙预售、认购果树的方式,销售当季水果,实现了多方共赢。”在姚鑫进的努力下,当地银行、企业也都加入其中,认购了不少的水果,极大地缓解了残疾农户的压力。
如今的姚鑫进,已是浙江省自强模范、浙江省肢残人协会创业委员会副主任、金华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,他还投入300余万元创办残疾人电商基地,带动32名残疾人稳定就业,助力残疾人和农户增收500多万元,累计捐资100余万元用于公益助残服务。
“为别人撑伞”的,远不止姚鑫进一人。在丽水龙泉,记者见到青瓷工艺大师陈卫星时,他正在工作室内制作陶瓷。
“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做瓷器的,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,相比于做企业,我更喜欢自己做创作,所以我自己开了工作室,主要做瓷器技艺的创新。”陈卫星自幼肢体三级残疾,这曾是他少年时期的枷锁。初中毕业后,他开始了与青瓷的朝夕相处,日夜跳动的窑火,慢慢烧去了他内心的叛逆与自卑。他曾埋头古籍,跑遍博物馆研究古瓷残片,用三年时间复原哥窑古法。
如今,陈卫星的作品《传世哥窑弦纹瓶》《传世哥窑尊》参加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,《直颈瓶》《哥窑贯耳瓶》《仿官贯耳瓶》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,新加坡、西班牙等国的文化中心争相邀展。
“现在我没有把自己当作残疾人来想,除了走路不方便一点,我感觉和健全人没什么两样。”陈卫星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的残疾朋友,他们的故事一直在触动着陈卫星。“我一直要求自己,要尽力做得更加优秀,给他们做榜样,鼓舞更多的残疾朋友,自强自立。”
几年来,陈卫星一直投身慈善拍卖,将自己的作品在各大国际展台展出,借助慈善拍卖,再将善款捐给残疾人群体。
在浙江,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、残疾人之家建设已纳入省政府公共服务“七优享”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。走进位于金华义乌的浙江华川集团残疾人之家工疗车间,六七十位残疾员工正在车间内从事手工作业。
“这里工作环境特别好,比较轻松,能够有着这样的环境,做梦也没想到。”见到员工王志响时,他正坐在轮椅上做袜子包装。
“我们按照人岗适配原则,分了四档设置岗位,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适岗就业机会。”该企业工疗车间主任向记者介绍,在残疾人之家进行康复和辅助性就业,会发放最低工资,实行兜底保障;通过康复训练,恢复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可以转到生产后勤岗位实现再就业,获得更高收入。
截至目前,华川集团在岗残疾员工710余人,其中52人能顶岗生产一线人能独立从事后勤岗位。
工作之余,该企业还结合残疾人之家打造“幸福驿站”,通过定期开展多项针对性培训,联系专业康复机构,每月为有关人员开展康复评估与训练指导工作,逐步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与生活自理能力。
同样,在丽水莲都也有一处“温暖港湾”——丽水市如常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,970平方米的空间里,49名残疾人在这里用双手编织梦想。
该中心负责人许跃文介绍,“我们打造一个班级的概念,让所有的残疾人都能发挥特长和优势,融入这个大家庭,还可以竞选‘班干部’,参与班级的管理。”在调配中心,残疾人或制作手工纽扣,或制作饰品首饰,或脚踩缝纫机织出一个个手提袋,简单而忙碌的手中是自己的事业。
“最早的时候,其实很多企业不愿意把项目给残疾人做,残疾人的增收比较难。”丽水市残联副理事长吴锦华表示,“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为残疾人争取更大的利益,搭建平台,实现残疾人的就业增收。”在丽水市残联的主导下,全省首个调配中心落地莲都,经过对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持续探索,调配中心整合了慢慢的变多的社会化资源。
在调配中心,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统一开发、统一调配、统一管理,更多的残疾人真正的完成“有活干、有钱赚”,残疾人通过个人的劳动就能获得更多收益。
眼下,丽水调配中心项目库已整合40余个项目,调配全市52家残疾人之家,带动近万名残疾人及亲属等就业困难人群,人均月增收超700元,服务网络还辐射龙泉、遂昌、青田等周边区县。
截至2025年3月底,浙江全省建有公益性残疾人托养机构112家,托养残疾人2.37万人;建有残疾人之家1662家,庇护残疾人3.76万人,乡镇(街道)覆盖率达100%。
在浙江,残疾人之家品牌持续擦亮,迭代多元共建、专业运营;残疾人就业渠道分类拓宽,实施一人一策、帮扶就业;无障碍环境建设愈加优化,纳入民生实事、畅行无碍……残疾人事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萌发、成长,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也正逐步提升。
上一篇:万圣节面具简略制造:纸质手艺面具
下一篇:我的xl司第二季免费观看